琅琅书声,相融共生——我的教学风格
▲点击听音频
我的风格解读
琅琅书声,相融共生
“琅琅书声,相融共生”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朗读教学的艺术魅力,以情感、经验、态度的全方位投入,引领学生一起通过丰富的朗读手段,激发和唤醒学生多个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师生互动互融,相互感染,共同创设美好、立体化的学习环境,生成鲜活的、灵动的课堂。师生在相融共生中,教学相长,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琅琅书声”是校园最美声音。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音最能打动人心。朗读是传承中华语文精髓的重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符合现代语言学、认知心理科学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融共生”是师生共同成长。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整体性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交互作用并生成智慧的动态过程。我希望我的课堂是灵动的,融洽的,互助的,生长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生长,也有教师的生长。
我的成长历程
传承中浸润书香,淬炼中渐显风格
回想我的成长历程,浩如烟海的书籍给了我无尽的知识营养。走上教学岗位后,朗读教学将我带入了一个神奇的殿堂,我和我的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共同成长。
(一)书香传承,润物无声
我出生在江南小城湖南湘潭。一代伟人毛泽东、文化名人齐白石、清代名臣曾国藩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家乡名人。奔流不息的湘江,秀美的岳麓山,陪伴我走过了求学生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更给了我丰厚的滋养。家乡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人杰地灵的湖湘文化,孕育了纯真热情,温文尔雅的我。
爷爷和父亲都是爱书之人,从小家中便随处可见书之踪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一那年暑假,一天下午,父亲兴致勃勃的冲进家门喊:“女儿,快,到楼下搬书去!”我疑惑不解的走出家门,只见一辆三轮车上载了满满一车书。三轮车师傅说:“街口的书店大甩卖,你爸把半个书店都搬回来了。”那个暑假成为人生中一段书香弥漫的记忆,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倾城之恋》《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虽说书中很多内容我也不求甚解,但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行云流水的文字,将我深深吸引。我对于文字、对于语言最初的唤醒与持续的热爱,便是在这书香中沉淀起来的。
上小学时,父母在外经商,忙于奔波,所有节假日我都被“寄养”在姑姑家。姑姑是对我的人生起着重要影响的人。姑姑和姑爹都是恢复高考那年第一批重点大学学生。闲暇时,他们总在家中吟诗作对。我至今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是:中秋节晚上,姑姑和姑爹在楼顶赏月,朦胧的月光下,才子佳人并肩而立,对吟成歌,那唯美的画面,和谐的声韵,竟将我看呆了。今天回想起来,我仍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个画面给我留下的是爱情的美好,还是古诗词的唯美。我只知道,这夜的朗读,给我种下了浪漫、美好的情愫,让我觉得朗读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中学时期,学业压力繁重,朗读是我少有的休息时间中的点缀。上大学后,有了更多机会跟着姑姑进行专业学习。姑姑是大学汉语言文学教授,首批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对于朗读,她不仅爱于此更是专于此。每朗读一个作品,姑姑的要求都极为严格,从语音到语调、从连读到停顿,从气息到表情,从意境到动作……这些严格的训练,渐渐树立起了我对朗读的自信。大学期间,我开始参与学校的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大二那年学校要举办一场大型的红色朗读晚会,我有幸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两位领读之一。那场朗读汇演以《七律﹒长征》开始,当雄浑壮阔的背景音乐响起,当聚光灯亮起,当我听到自己饱满激情的声音从话筒中传出去的那一刻,我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打开了,我热爱、享受这个朗读的舞台。那时起,我便知道,它将成为伴我终身的爱好。
(二)静水流深,小荷初露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入职的第一个月,校长要来听我的上岗课。我记得,那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初登讲台的我,对于教学技巧、课堂艺术的认识十分有限,当时只是随着本心,觉得这么有趣又充满韵律美的儿歌,就应该带着孩子们快乐的读。因此,那堂课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老师领读、跟随节奏读、看图片想象读、配乐读、设计动作读、创设情境读……课上得很顺利,孩子们和我都读得很快乐。意想不到的是,我刚上完课,校长当场站了起来说:“语文课就应该这么上!赵老师,你准备一下,明天在学校报告厅重新上一次给全校语文老师听。”我还没反应过来,第二天就被拉到全校语文老师面前,上了一节所谓的“示范课”。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神奇,后来,看到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小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起步阶段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境界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不禁莞尔,也悄悄埋下了我课堂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入情的种子。
这一年,我参加了一场主持人比赛,最后决赛的才艺展示环节我朗读了舒婷的《致橡树》,当朗读结束,配乐停止,现场从寂静中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现场评委老师动情地说:“我们都被你打动了,沉醉了。”本抱着重在参与心态参赛的我,最后拿到了那场比赛的第二名和“最佳口才奖”。那次比赛后,市、区的很多活动开始让我去主持,当时朋友们都戏称我是“地方董卿”。我深知,是一直以来朗读带给我的语言表达力和文字素养,让我收获了新领域的快乐。而在主持舞台上练就的语言力、反应力、眼界和见闻又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课堂。
(三)深耕细作,砥砺前行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 :惟进取也,故日新。为了让朗读教学走得更专业、深远,我不敢停止学习与实践的步伐。
我想方设法参加了一个魔鬼式语言训练营——普通话测试员培训,成为了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使我的语言表达进入一个更高更专业的层面。为了积攒更丰富的语言,我深知读书是滋养气质和积蓄能量的首要武器。无论工作多忙,我仍坚持多年的读书习惯,并开通个人读书公众号,影响带动身边一大批老师读书。为了让表情更好地辅助声音,传情达意,我几番特意回湖南,请教大学表演系的老师……
承担省、市、区各级公开课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节,长期“送课”至香港、湛江、惠州、阳山、英德等地,参加各级别教育教学比赛上十场,每一次的公开课和教学比赛都是对我的教学理想和教育理念的实践和锤炼,虽然挑灯夜战,周末无休成为了常态,但历练带来的成长清晰可见,也让我感受到了教师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
当努力和积累到了一定的量之后,我对朗读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真正的朗读是与作品融为一体,动作、表情、语言、语气都将在忘却技巧的状态下,自然地将你的快乐、你的哀伤、你的眷恋、你的决绝直接传达给听众,直击内心。带着对朗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我更积极、享受的活跃在各种朗诵活动的舞台:参加全国“教师好声音”朗读大赛获得了二等奖;受邀与著名“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同台演出;参加省、市各级别的朗诵比赛和活动……这些经历让我的语言素养日臻上进。
全国小语界名师赵志祥老师听了我的课后说:“赵老师,朗读是你课堂上最闪亮的名片。”参加广东省的班主任能力大赛,严谨的思维、出色的语言表达助我一举夺魁;前往香港进行语文教学交流时,香港的国文专家说:“我们香港的中文教育很需要像赵老师一样充满热情,充满温情的朗读老师来传递中华语言之美。”
在一节面向全省的公开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声情并茂朗读《长城》片段,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说:“赵老师,您和孩子们的朗读深深打动了我,有了这样精彩而动情的朗读渲染,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的积累自然而然就生成了。”
黄克剑先生曾在生命化教育中谈到: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去“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朗读伴随着我成长,滋养着我的人生。我也希望用我所长,尽我所能,让我的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开启智慧,润泽生命,快乐成长。希望我和孩子们在美好而和谐的“琅琅书声”中“相融共生”。
个人简介:
赵婕妤,女,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佛山市名班主任,曾获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教师好声音”朗读大赛二等奖。
资料来源:
秦芳,赵婕妤 主编,《明师教学风格案例的多维解析》(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第56-70页。原文约1万字,本文有删减和编辑。
美编:国典教育
- END -
热文推荐●品读经典就是与大师深度对话 ——读叶澜《回归突破:“生命. 实践“教育学论纲》有感
●教学中“确定与不确定”的魅力 ——对三位老师教学风格案例的点评(十二)
●在故事中游历,在情境中领悟 ——对三位老师教学风格案例的点评(十一)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Unsplash Pexels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遵守《著作权法》,严禁复制粘贴用作它途。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